手机版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

主要事迹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300米,全村107户,477人。乌东村自然条件差,原来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乱村。全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工作以来,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开拓创新,以“建设美好乌东、争创经济强村”为主题,以“两推动、四做强”(素质推动、带动推动;做强茶叶产业、做强蔬菜产业、做强畜牧产业、做强旅游产业)为载体,带领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发展致富之路。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40元,2010年提高到5586元。村党支部先后荣获省、州“五好”基层党组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州级“文明村寨”、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在雷公山上树起了一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旗帜。

  班子变强

  2006年,村级组织换届,选拔出“年纪轻、有文化、能力强、威信高”的乡土人才、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优化了班子结构,村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得到巩固,战斗力得到增强。

  壮队伍,增实力。村党支部针对党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把壮大党员队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来抓,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注重从复退军人、毕业还乡、外出务工经商及致富能人中培养和吸收年轻有为、创业能力强、文化程度高的积极分子入党,使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和优化。2005年, 7名党员全村有现在发展到20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

  提素质,增活力。为了提高“两委”班子成员的素质能力,村党支部每年都有计划地选送村干部参加各类培训,还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阵地,组织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知识、农业新技术,使每位党员至少掌握了1门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增强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目前,共培养致富能手18名,其中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10名。如2010年在村级组织换届中以高票当选的村主任杨昌松,就是从普通群众中培养出来的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他目前养殖石螃7000余尾,年收入5万余元。

  观念变新

  乌东村过去一直是有名的贫困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发展。村党支部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导致全村贫穷落后的原因,从党员干部思想上入手,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深入开展“乌东村的优势与不足”、“乌东村应该如何发展”等解放思想大讨论,广纳民意,广集民智,逐渐在全村党员群众中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促使村民改变了传统思维定式,转变了传统发展观念。

  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吃山”。过去,乌东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木炭和原木。当雷公山被列为国家森林保护区后,地处保护区核心地带的乌东村民不能靠山吃山了。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乌东村人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变“吃山”为“养山”。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在积极保护林区的前提下,在山地开辟茶园,在草地放养牛羊。现在,茶青收入和养殖收入已成为乌东村民稳定的收入来源。

  变“冬闲忙喝酒”为“冬忙整田地”。苗寨节日多,过节和走亲赶礼,一喝起酒来就十天半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改变了乌东人的生活节奏。近几年来,每到冬季,只见乌东人忙着砌田浆坎,起房造屋、建沼气、修寨路,大搞田土建设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往的“冬闲”变成了现在的“冬忙”。

  变“大季种水稻”为“田种菜茶药”。整田种水稻,这是山里人传统的耕耘观念。近年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规范化栽秧,水稻产量大增,大家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然而,如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引导、帮扶下,乌东人大胆破除老祖宗的规矩,留出大田好田种折耳根、种特色蔬菜、种水苔、种茶叶,还试种中草药。

  产业变优

  近年来,乌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特色蔬菜、牛羊等种养殖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了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大力发展种植业。积极探索“支部+远教+协会+农户”的发展经营模式,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与深圳、香港等地签订供销协议,大力发展茶叶和特色蔬菜种植。2010年,全村茶园面积达784亩,人均1.1亩,茶青收入63万元,是2005年的5倍,茶户年均增收840 元;种植红珊瑚、法国豆、西葫芦等200余亩,实现收入16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余元;种植折耳根135亩,收入达72万元,户均增收6923元。

  大力发展养殖业。该村结合山地资源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2010年,全村羊存栏达300只,年出栏达70只,收入3万元;牛存栏200余头,出栏115头,收入34.5万元;猪存栏350头,出栏130头,收入25.8万元;养殖山鸡6400只,出售4500只,收入45万元。

  开发乡村旅游业。乌东村地处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长年青山绿水,自然风光优美,村民依托资源优势办起了“农家乐”,现已建成6户。其中,村民杨光福自己投资、贷款共40多万元,建起规模较大、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乌东村“农家乐”乡村宾馆。2010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0万余元,旅游业的效益初步显现。

  环境变美

  乌东村通过一手抓“硬环境”、一手抓“软环境”,促使昔日山旮旯里的贫穷山寨变成了靓丽新村。

  强基础,优环境。村党支部自2006年以来,共争取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多个,资金400多万元。完成进村油路改造1.8公里,村寨步道硬化4200米,民房改造25户,农户房前屋后硬化4440平方米,修建寨内排污沟1700米、污水处理池2个、沼气池85口,此外,还修建了芦笙场、芦笙长廊、风雨桥、寨门长廊、村综合楼等基础设施。

  转思想,优环境。为彻底改变脏、乱现象,提升村寨整洁度,村党支部在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治村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党员一帮一”、“党员服务在农家”、“整脏治乱进农户”等活动,使村民树立“乌东是我家”的大观念。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实施村寨绿化工程,共种植各种绿化苗木300余棵,完成三条河流治理1200米。

  现该村村容寨貌得到进一步美化、亮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来到乌东,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受。2007年,乌东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经典村落景观”。目前,该村正在申报全国环境生态村。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