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马恭志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身残志坚的文明使者

——记湖南省永兴县柏林镇农村电影放映员马恭志

  他是一名残疾人,身高不足1.5米,下肢严重畸形,却一年四季用自己那80多斤的身躯挑着沉重的电影设备翻山越岭,为乡亲们送去了丰盛的“精神食粮”!这个人就是马恭志,湖南省永兴县柏林镇农村电影放映员。24年来,他走遍了全县25个乡镇1000多个村村寨寨,行程20万公里,放映电影1.1万场次,平均每年500场次,观众达250余万人次。

  寂寞坚守,让梦想点亮人生

  1973年10月,马恭志出生在永兴县柏林镇龙王市村的一个农村家庭,5岁时因患上小儿麻痹症,落下了终身残疾。身残志坚,为了学到一门谋生的本领,痴迷电影的马恭志不顾身体的残疾,毅然选择了电影放映工作。母亲凑了368元钱买了台8.75毫米的老式放映机,并请放映员教儿子放电影,从此他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山区农村放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马恭志来说,就更加困难。20多年来,他不知吃了多少苦,摔了多少跤,磨破了多少双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部分农村还没有电,每放一场电影要挑三四百公斤的放映设备下乡。因此,每次放电影,都要父母来帮他挑运放映设备,俨然一个“家庭”放映队。

  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经常会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意外”。有一年正月初三,他与母亲在柏林镇金盆村岭上组放电影,当时天下着大雪,路上已积下了几公分厚的积雪。山高路陡,寒风凛冽,母子俩顶风冒雪往金盆村艰难前行。路过一池塘边时,突然,马恭志脚底一滑,摔进了冰冷刺骨的池塘,幸亏设备被走在后面的母亲一把拉住。待母子俩满身雪花地赶到岭上组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了。接待他们的岭上组村民,握着母子俩冻僵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随着电视的不断普及和各种文化知识的丰富,1998年以后,农村电影市场日见萎缩,当初活跃在永兴山村的86名农村放映员,如今只留下马恭志一个人了。何去何从,马恭志也曾有过徘徊。有一年,他去柏林镇最偏远的山崖村草堂教学点放映,一看观众仅3人——这是草堂教学点仅有的3名学生!“我当时真有点不想放了,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打动了我。”马恭志说。看着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电影的情景,心里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电影放完了,孩子们紧紧拉着马恭志的手,问:“叔叔,您什么时候能再来吗?”他当时就答应孩子们:每年都会来他们的学校放映五场电影。父母和妻子都很支持他的决定,甚至卖掉稻谷以弥补放电影带来的“亏损”。

  马恭志的家乡是有名的金银冶炼之乡,当地不少人靠金银冶炼发了财,旁人都劝他,“你不要再放电影了,干脆就跟我们去搞冶炼算了!”马恭志听后断然拒绝,说:“我可以去做生意赚钱,但那只会富了一个人的口袋。放电影就不同了,有成百上千的观众一起分享电影里的喜怒哀乐,那才有意思!”

  在困难和诱惑面前,在农村文化的寂寞阵地上,马恭志选择了坚守!如今,他所从事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他先后更换了10台放映机,放映员由过去的1人加到现在的6人,业务从本乡镇扩大到全县25个乡镇。在他的激情经营下,永兴县柏林、洞口等乡镇的农村电影事业仍然春意盎然。

  矢志不渝,凭信念谱写忠诚

  马恭志常说:“如果可以的话,我要为乡亲们放一辈子的电影,放一辈子的好电影。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和毕生的追求。”人只要有了信念,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为了提高自己的电影放映水平,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自费购买了很多书本学习电影放映技术。1991年至1994年,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自费到郴州技工学校学习机械电工知识,获得了中专文凭,学会了放映机、影碟机、电视机等电器的维修技术,并拿到了全国电影放映技术等级最高的甲级资质证书。1994年至1997年,他用3年时间到东江师范学校就读汉语言专业,顺利获得了大专文凭,学识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在自学和放映电影之余,他根据自身实践先后写出了《在探索与创新中发展农村电影事业》、《农村电影放映员的修养》等理论文章,并在《中国电影报》等报刊上发表。

  在农村电影走向“凋零”之时,马恭志却用聪明才智不断进取,推动了事业的发展。1998年起,他开始实施自己的“免费送电影下乡”计划,这比2008年国家实行免费送电影下乡整整提前了10年。他利用农村办红白喜事的时机经营起了“市场电影”。同时,为尽可能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他采用规模放映法,承包了除柏林镇之外的其他5个乡镇的电影放映,使受众面增至11万人。他采取“以影养影”的方式,将单一的下乡放映向开办影厅、出售出租影碟等多元化方向拓展,满足观众多层次的电影娱乐文化需求。为弥补下乡放电影的成本,从2007年开始,他开辟了“影企结合”的发展之路,他以自己制作幻灯片、宣传海报或横幅等形式,为办企业的朋友作广告宣传。就这样,他不仅靠电影维持了生计,还每年向国家上缴电影片租3万元以上。

  甘于奉献,用责任践行诺言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就应该时时处处起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立足岗位,争作表率,为繁荣农村文化作贡献。”这是马恭志对组织和群众许下的诺言。为了放好每一场电影,他几乎不管家里的事,对于家人,他心里总觉得有太多的愧疚。妻子生女儿时,他正在外面放电影,为了纪念,他把女儿取了一个有些“土气”的名字:马电影。2010年3月,年迈多病的父亲病危,他在外放电影,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

  “饮水思源本不忘,桩桩好事搭帮党,惠民政策拂春风,社会和谐奔小康。”这是马恭志自制的一张幻灯片的内容。用幻灯片教化群众,是他放映一直坚持的行动。24年来,他亲手制作的幻灯片达4500多张!他每到一处放映都喜欢和当地群众谈心聊天,了解当地的生产情况,然后多方查找资料,把当地群众的需要“制作”到幻灯片上或拍成DV免费放映。送自制的“科技电影”下乡成为他服务乡亲的又一方式。柏林镇草堂村鱼塘比较多,有相当一部分人完全是依靠养鱼生活,由于很多人不懂养鱼技术,一到夏秋季节,就会出现鱼群成批死亡的现象。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翻阅了大量资料,并自制了一组《科学养鱼》的幻灯片到草堂村播放,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

  马恭志坚持每年都要拿出一点积蓄慰问或资助困难党员和群众,共资助了300多个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仅2010年就拿出2万元慰问了村里的困难党员和群众;2012年3月,他又积极开展“学雷锋送电影活动”,免费为全县敬老院孤寡老人送电影上门,为孤寂的老人们送去了真正的“文化快乐”。他用他不太健全的身体,毅然承担起了文化使者的重任。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