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王建勋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三型”优秀带兵人

——记96263部队70分队分队长王建勋

  大山深处,万籁俱静,暮色中,一枚墨绿色的导弹像一柄出鞘利剑,寒光闪闪,直指苍穹……“点火”!随着一声令下,雷霆万钧,大地震颤,一团橘黄色的烈焰托举起导弹扶摇直上,瞬间钻出云层“窗口”,消失在九霄云外……数分钟后,从遥远的靶场末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且创造了该型号导弹发射的最佳精度!顿时,掌声、欢呼声响彻山谷。

  这是2011年秋天一个傍晚,第二炮兵某部发射营受命发射一枚大型号导弹时的场景,组织指挥这次发射的就是该营营长王建勋。

  带头钻研导弹专业技术,争做“专家型”指挥员

  王建勋在大学里学的是导弹控制专业,2000年夏天,王建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满怀报国之志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到一个偏远连队当排长,朝夕与大山为伴,铁心与导弹为伍,用青春和才智开启了铸魂砺剑的人生历程。担任发射营营长之后,他给自己订了一个十分苛刻的学习计划:每天早起半小时,熟读专业教材;每天晚睡1小时,背记操作规程、默画背讲三路图、研究分析异情特情……

  他把导弹武器装备的结构图、专业原理图等挂在墙壁上,每天都要逐张串联默记数遍。有时他为了搞通弄懂一个原理,一钻就是一个通宵。仅仅一年时间,王建勋就熟记了1000多个导弹技术参数,能够默画背讲80多张专业图纸,系统掌握了营队15个专业的理论知识,还练就了一手快速排除故障的“绝活”。

  一次实弹发射时,弹上某仪器突然出现异常,从未遇到此类情况的操作号手,因为无法及时排除故障急得满头是汗。身为指挥长的王建勋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通过数据对比、声音辨别和电路测试,很快排除了故障。现场把关的专家都深感佩服:没想到如此年轻的营长反应这么快、专业这么精!

  此后不久,他带队参加第二炮兵首届军事技术大比武,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取得团体第一、个人第二的好成绩。

  身怀精武报国之志的王建勋绝不甘心于比武夺金牌,他又把目光瞄准了瞬息万变的未来信息化战场。他自我加压,先后研读了《数据链一体化指挥平台》、《脉冲数字电路》等20多本涉及电子战、精确制导、指挥自动化等知识的书籍,收集剪贴了5本军事高科技知识资料,并且经常向全营官兵讲述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带动形成了全营学信息化、谋信息化、干信息化的热潮。

  2010年3月,为了减少装备损耗,提高大型号导弹武器训练效益,王建勋组织营里的部分技术骨干先后查阅2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绘制130多张图纸,历时1年多时间成功研制出某型导弹“指挥操作理论训练一体化”模拟器材,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由他参与探索总结的“专业理论集中串讲”训练法,作为第二炮兵军事训练“十大创新成果”,编入军事训练大纲。

  带头锤炼过硬打赢本领,争做“打仗型”先锋官

  为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王建勋针对导弹武器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协同要求严等特点,组织骨干对未来作战中可能出现的15种特殊情况,逐一梳理、集智攻关,编写规程和处置方案。

  王建勋积极探索专业理论分级分类训练路子,深入开展操作手资格认证和军事训练创破纪录活动,组织官兵背讲操作规程、串讲测发流程、推讲作战方案,使全营干部骨干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

  为了锤炼官兵过硬的意志品质,王建勋带领官兵每天要进行3个“雷打不动”的训练:沿着斜坡蛙跳200米,扛着哑铃走鸭步300米,背5公斤重的沙袋做俯卧撑100个。除此之外,每周还要组织官兵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着防毒面具连续训练4个小时。

  9月的高原,天高云舒,层林尽染。可是王建勋和战友们却无暇欣赏这里的美景,他带领训练有素的官兵,在陌生的环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转载、测试等发射准备工作,成功实现了对接一次成功、瞄准一步到位,创造了该型号导弹部队跨区作战的一项新纪录,为该型号导弹部队在野战化条件下作战摸索了成功经验。

  一声“点火”天地惊!傍晚时分,王建勋一声令下,导弹带着熊熊烈焰直刺苍穹,在天地间划出一道壮丽的弧线……这次发射创造了该型号导弹武器多项发射纪录。

  带头培养优秀军事人才,争做“校长型”带兵人

  到过该营或在该营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深切体会——发射营就像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进去是块坯,出来是块钢!

  该营的官兵们说,王营长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2009年,上级组织军事技术比武,在选拔参赛人员时,营党委一班人的意见产生分歧。王建勋建议,多给新号手们提供锻炼提高专业技术的机会,培养造就更多、更强的“砺剑尖兵”。

  王建勋的意见得到党委一班人的一致认可,比武前夕,王建勋带领20名技术最过硬的老号手,手把手培养新人,比武那天,派去参赛的选手绝大多数是初出茅庐的新号手。结果出人意料,发射营参赛队一举夺得团体第一名,并摘取了20个奖项中的13项个人前3名。

  实装操作,装备整修,也成为王建勋磨砺官兵成才的有利时机。如今,已有一大批精操作、能把关、会处置特情的骨干脱颖而出,36人入选了基地技术尖子人才库,57人作为骨干输送到兄弟单位。

  王建勋认为,作为一线带兵人,必须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和校长意识,既要为部队建设负责,也要为官兵的成长成才负责。

  在王建勋的提议下,营党委想方设法为官兵搭建成才舞台,近3年来先后使29名官兵实现学历升级,有9名战士考上了军校。官兵反映,在发射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让战士们在军营这所大学校里多积蓄一些能量,将来走上社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王建勋还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

  2009年12月,营里分配来了17名大学生士兵,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才生,还有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学子,有人向王建勋开玩笑说:“这下真够你喝一壶的了。”王建勋却如获至宝。没过几天,营里办起了“文化夜校”,每周上两节课,每节课两小时,让清华大学的讲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让北京大学的讲文学和历史,让中国传媒大学的讲新闻传播学,夜校越办越红火……

  目前,全营70%以上的士官拥有各类等级证书和资格证书,35名官兵通过自学考试等途径获得了大专或本科文凭,战士们对干事创业充满了信心。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