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主要事迹

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党支部事迹材料

  近年来,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党支部坚持服务为民,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出台并推动落实一系列便民惠民政策,努力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让群众在获得法律援助服务中感受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好评。

  一、知民意,着力了解群众之需。司党支部一班人在制定政策时集思广益,注重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一是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在各省(区市)选择了有代表性的32个基层法律援助机构作为联系点,实行信息直报和月汇总分析,及时了解掌握一线情况,知晓群众声音。二是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契机,多方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法律援助QQ群、法律援助联系点工作平台等方式,共收集梳理出有关深化便民服务、提高办案质量、加强经费保障等方面意见建议29条,支部一班人认真对照检查,制定整改方案。三是加强调查研究。司长、党支部书记孙剑英把党员干部开展调研、掌握实情作为业务工作基本功常抓不懈,要求经常"沉"下去,深入到老少边穷等艰苦地区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地方,拿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报告。她带头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在调研中了解群众疾苦。

  二、为民谋,着力关注群众之难。法律援助案件80%以上是由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办理的,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司党支部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着力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打牢为民服务的一线平台。去年以来,积极协调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法律援助经费投入。修改后的刑诉法于2013年1月实施后,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大幅度增加,基层法律援助机构面临巨大压力。司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向部党组提出解决方案,并多次协调财政部,适度增加了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办案专款数额,有效缓解了基层经费不足的矛盾。二是解决西部贫困地区无律师及群众"请律师难"问题。针对西部地区还有170多个县律师资源短缺,群众"打官司"难的现象。司里积极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实施"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三、解民困,着力落实群众之盼。当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司党支部始终坚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律援助的价值追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司法部各项惠民政策措施。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推动地方将涉及困难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同时,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从低保群体拓展至低收入群体,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困难群众。到去年底全国分别有24个和18个省份调整了补充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二是加大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力度,对办理这五类人群案件,积极指导地方从经费使用、办案力量上给予充分保障。2013年,全国共有包括这"五类人员"在内的115万多困难群众获得了法律援助,在贫弱者的心中树起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信念。三是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严格落实《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以及相关执业规范要求,努力为受援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加强案件质量管理,采取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案件旁听、质量检查和评估、办案法官反馈案件质量、回访受援人等多种方式加强监督,促进提高服务质量,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四、顺民愿,着力满足群众之便利。方便群众办事,是司党支部一班人在服务群众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指导各地不断完善便民服务措施。一是在乡镇、街道和工青妇老残等部门广泛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目前,全国共建立基层法援工作站6万多个,打造"一小时或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使群众寻求法律援助可以就近快速找到地方。二是推进临街一层便民服务窗口建设,方便群众来访、咨询和办事。三是对特殊困难群众简化程序和手续,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同时,优化案件指派方式,实行"点援制",由受援人自愿选择自己中意的律师。四是鼓励各地积极开展网上受理审查指派工作,引导群众在网上申请,降低办理成本。五是在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对需要法律援助而又有心里创伤的人员,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既解开"法结"又解开"心结",使群众感受到服务更贴心。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