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耿家盛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年)

主要事迹

技工一线出大师
——记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昆明重工特种装备制造公司车工耿家盛

  30多年来,耿家盛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信念,爱岗敬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实践,车工技艺超群,镗工、铣工、钻工技能精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工人典范。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成立了“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他用自己的坚守和勤奋,在基层生产一线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忠于企业,患难与共

  耿家盛1984年调入昆明重工从事车工。昆重近些年处于发展低谷,职工收入不高。好几个职业学院高薪聘请耿家盛去教书,他有充分的理由离开昆重,但是他却选择了坚守,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

  其实早在1991年,28岁的耿家盛就有机会离开昆重,他随模具分厂副厂长前往珠海一家公司做空调机模具。当时,一个工件由于模具厂员工把零件做反变成了废品,而交货期迫在眉睫。关键时刻,耿家盛用铣床干了两昼夜重新加工补件,模具得以组装完毕按时交货。一模成功,这在模具加工中是罕见的。珠海的公司极力挽留耿家盛在珠海发展,愿意支付高于昆重几倍的工资。这对一名普通工人来说吸引力非常大,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昆重。昆重的同事说:“家盛若留下,绝对是技术骨干,后来的发展不可限量。”这就是耿家盛,无论何时都坚定地与企业不离不弃,同呼吸、共命运。

  勇于创新,业绩显著

  1993年,分公司首次承接132HC塔机生产任务,主要零件主弦杆要求四件一组,长度一致。如果按原工艺在落地镗床上加工,效率低,费用高。耿家盛和工友在长期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创新研究制作了四件双“V”形铁,将主弦杆摞起来,由原落地镗床加工改为镗床加工,并通过改进刀具,加强工件钢性,使每组的加工费用从1250元降到300元,工效提高了3倍。2007年,他改进了加工橡胶设备的辊轴工艺。由于加工难度大,他改进机床挂轮,降低工件转速,利用小拖板移动,消除工件正转与反转带来的综合间隙,加工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2010年,耿家盛自学掌握了CAD制图软件的运用。他带领“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橡胶绉片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修改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圆筒设备上托轮座、重卷机滑槽等4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在他的带动下,工作室成员完成的丝杆多用切削装置、检验蜗杆牙型角对刀装置等创新项目,解决了部分产品噪声大、抖动、漏油等难题,每年平均可为公司节约创效100余万元。

  精益求精,铸就全能

  耿家盛始终追求“精益操作”理念,帮助企业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用车床加工零件,他从精车第一刀到精车结束,只需一次测量,大大节约往复操作时间。他注重加工前的准备工作,每次接到图纸,先看清零件的复杂系数,然后选择适合的刀具、工装、量具,充分准备,轻松工作。任务饱满时,他可以同时手工操作三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

  耿家盛不但善于选刀、用刀,还善于制刀。分公司经理评价他的技术特色时说:“他的法宝就是刀,他的刀有很多是根据工件特殊要求和自己积累的经验自制的,这就是他技高一筹的原因。”

  1985年,厂里分给车间一台新车床,但一直无人安装、操作。在没有厂家技术指导的情况下,他主动请缨,找来手锤和钢钎,和机修工人一起,把机器安装好了。从此,他在这台车床上一干就是十几年。1986年,模具车间来了一部T68型镗床,车间主任把它交给耿家盛,很快他就掌握了镗工技术。2009年,操作落地镗床的工人跳槽了,落地镗床没人会用,分公司领导让耿家盛去试试,他仅仅琢磨了4小时,就搞懂了从未操作过的落地镗床。

  耿家盛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把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通过传帮带,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更快地成长。”在他的带领下,“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与50余名职工签订了“师带徒”协议。耿家盛把枯燥的加工原理、刀具材质选择等理论知识提炼转化为通俗语言,耐心细致地传授给徒弟,手把手传授选择刀具角度、切削三要素、加工工艺,直到徒弟可以独立操作。目前,他带的一批青年职工已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为我国重工业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高技能后继人才。

  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唯有用更大的努力去创造未来,才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耿家盛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