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

主要事迹

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党支部先进事迹

  白泉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淇河南岸的崇山峻岭之中,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耕地668亩,山坡面积20000亩。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550口人。共有“两委”成员5人,支委3人,村委2人,33名党员。白泉村党支部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地带领群众努力改变山区恶劣的生存条件,全面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抓党建,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党支部紧紧抓住了党在农村的优势,坚定不移地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每个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特别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工作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更加注重党的建设。一是注重班子建设,以开展“四议两公开”、“三强四化”和“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依靠全村党员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民主监督,完善议事决策,党支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使党的支部整体战斗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干部队伍理论学习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村两委团结战斗,坚持每月定期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每人每月撰写心得体会不少于3篇。三是抓好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以“讲正气、树新风”等为载体,开展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具体行为和典型事例大讨论等活动;另一方面党支部坚持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照“五好”标准深入开展自查,并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每年评选优秀共产党员3至5名,为干部群众树立榜样。通过一系列活动,净化并统一了党员干部队伍思想,形成了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使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始终保持了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谋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白泉村处于大山的重重包围之中,境内山高沟深,不仅交通十分不便,而且光山秃岭,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落后。党支部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运用最原始的工具,不断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为山村百姓开劈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一是开山修路,硬是从悬崖峭壁上劈出了一条20余公里的出山通道,又连年苦战整修并在这条通道上加铺了水泥,积极主动地和山外经济发达地区接轨。紧接着又修通了各自然村的出行道路,10个自然村,村村走上了水泥路,并全部安上了路灯,克服了祖祖辈辈行路难的问题。同时将各自然村的大街小巷包括村民家家户户的院落全部由村集体统一进行了水泥硬化。二是抗旱打井,解决群众吃水浇地困难。白泉山高坡陡,水贵如油,外地水引不进来,打机井打不出水来,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带领群众修建库塘9座;打旱井水窖1685眼,人均3眼,耕地亩均3眼,人均蓄水100方,亩均100方,并利用山坡自然落差埋设管道,让群众全部吃上了自来水。三是抓抢机遇,发展旅游业,兴办了度假村,日接待游客能力300多人,服务设施齐全,为白泉生态旅游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开发了石门风景区,加上白泉省级森林公园,把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绿树掩新庄,全村迎客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要让穷山沟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就要不断地在山上做文章。一是党支部带领群众绿化荒山2万亩,建集体林场一处,新栽植泡桐树3万棵,山上累计植泡桐40万棵、刺槐10万棵、杏树上百万棵、桃树1万棵、黄楝树21万棵、枣树1.5万棵、山楂树1万多棵,柿、梨等果树共6000棵,形成了“山头松柏盖顶,山腰用材林缠身,山下经济林坐底”的林业生态模式。1996年3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树”称号,2008年又被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昔日荒山秃岭、乱石滚滚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仅野生连翘采摘一项,全村年收入13余万元,人均收入200多元。二是发动群众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药材100余亩,目前长势良好,展示出山区种植业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肉牛养殖达13户,养殖规模80余头;生猪养殖1000余头,年出栏1200余头;鸡8000余只……养殖业成为白泉群众家庭增收一大途径。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新能源,新打沼气池40余座,年为群众节省资金3000余元。五是全村基本形成了青年男劳力外出从事建筑业,壮年男劳力和妇女留守在家从事农、林、牧等多业生产和建设家园的格局,全村建筑业年收入200余万元,成为家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五是招商引资,引进风力发电项目。2006年开始测风速,2011年11月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奠基。上海纽爱奇风力发电公司拟投资43亿多元,现已投入资金1亿多元,削平山头2座,建立风电基座2个。

  保和谐,营造尊老爱幼新风尚

  党支部始终把村民的安定和谐放在心上,倡导尊老爱幼新风尚。一是为群众营造安定、和谐的生活环境,保持50多年村里没发生任何治安问题和50多年没群众上访的“安定村”。村民和睦相处,没人打架斗殴,没人生气拌嘴,没有赌博现象,没有小偷小摸。二是多方筹资,修建村内希望小学,使孩子们成才之梦充满希望,为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三是营造尊老爱幼新风尚,每年重阳节,村、支两委集体为老年人赠送礼品,并组织专门的老年活动,倡导“长寿村”,全村形成了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