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

主要事迹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先进事迹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4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26人。该乡现有人口6.4万人,其中侗族人口2.2万人,占总人口的34%,是湖北省12个少数民族乡之一。

  近年来,该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仙居恩施”建设目标,精心打造“恩施玉露”生态走廊,着力夯实党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努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逐步实现了绿色繁荣。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00元。

  苦练内功,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长期以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紧紧围绕“如何让老百姓现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如何让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两大主题,不断加强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幅提高领导核心战斗力。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培养真本领。通过党委中心组集中学、领导宣讲带动学、专题研讨深入学、邀请专家辅导学等方式,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使科学发展从原来的自发行动上升为自觉行动,使全乡党员干部呈现出敢于突破、敢于争取、敢于负责的精神状态,并由此激发出全乡人民竭尽心智、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建设芭蕉的热情。二是强化党内民主,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议事规则、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2008年初,乡党委、政府开始着手打造“茶叶走廊”、建“硒都茶城”,在酝酿讨论时,共征求了300多名农村党员、2000多名普通群众的意见,并多方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班子集体数次讨论,最后形成了决议。目前,“茶叶走廊”、“硒都茶城”建设正如火如荼,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三是强化为民服务,树立务实清廉形象。在党委班子成员中实行了“分管一条线、驻好一个村、联系一个企业、实行一包到底”的工作责任制,做到各项中心任务不脱钩,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将每位班子成员、乡直单位负责人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送到千家万户,方便群众办事。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干部们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对领导班子和乡直部门的满意率达98%以上。

  大兴产业,持续增加人民收入

  按照现代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促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多元化。科学确立并长期坚持“一体两翼”(即以茶叶为主体,以果菜和草食畜牧业为两翼)的发展思路,全乡已基本形成“高山干果牛和羊,城郊蔬菜和鱼塘,中间支柱产业壮,良种茶园变银行”的农业格局。该乡被誉为“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叶第一乡”,茶叶面积已突破7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5.8万亩),2010年茶叶产值达5亿元,亩平收入超过5000元。按照“茶叶经济+侗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强景区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枫香坡侗族风情寨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评定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被入选为湖北旅游名村,戽口村被命名为全州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注重引导,大力推进特色乡村建设

  充分发动村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交通建设。全乡乡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400公里,实现98%的组通公路,17条通村公路得到硬化,硬化公路总里程达82公里。二是加强饮水建设。兴建了14处农村集中供水网点,解决了近1万户的人畜饮水问题。三是加强能源建设。鼓励兴修沼气池,长期发展农村沼气,目前全乡发展沼气池1.25万口,已形成了“猪—沼—茶(果、菜)”的生态农业循环利用模式。四是加强集镇建设与管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硒都茶城、高拱桥村等新集镇,改造提升芭蕉、黄泥塘等老集镇,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切实规范市场秩序。五是积极引导村民开展特色民居建设。坚持“能依山而建的不占良田、能集中的不分散、能体现民族特色的不建洋房”三个原则,积极开展集中居民点特色民居建设。全乡已建成特色民居2000户,在建1000户,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观。

  芭蕉侗族乡党委2009年被湖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芭蕉侗族乡2009被国务院授予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多次被评选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湖北省级文明乡镇、湖北省十大茶叶名乡名镇。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