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曼法村党总支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

主要事迹

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曼法村党总支先进事迹

  “美丽的西双版纳像孔雀,孔雀的尾巴就在橄榄坝(勐罕镇)”。曼法村就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的一个行政村,辖曼法、曼海、曼岭等13个村民小组,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傣族和哈尼族,共有1217户5891人。设有1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76名党员。近年来,村党总支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按照云南省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总体要求,以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以“切实服务群众、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村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受到了辖区各族群众的广泛欢迎和赞誉。村党总支先后被省、州、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筑牢堡垒强组织,增强党员队伍活力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风好不好,党员是榜样。”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曼法村党总支把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作为活动的总抓手,坚持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促和谐、以服务聚人心的思路,着力解决好基层干部“为谁干事、干什么事、如何干事”的问题,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党性强、作风正、廉洁奉公和带领群众致富、真心服务群众的领头人。把党内基层民主机制与农村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切实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大力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狠抓党员队伍素质建设,村党总支委员对11个党支部实行分片包干,加强对全体党员的党性和宗旨教育,解决好“为什么入党、党员应该怎么干、怎样发挥带头作用”的问题,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多种形式开展党员培训,学习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努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认真落实“三培养”工作,把26名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品质好的农民培养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把有发展潜力的党员作为村干部的后备力量进行培养锻炼,有力增强了队伍的活力。

  强基固本建阵地,创建“为民服务窗口”

  曼法村交通不便,群众到村委会办事得花一、二天时间。2007年以前,因办公条件简陋、村“两委”无法集中办公,群众办事跑空腿的情况时有发生,群众对村“两委”班子的办公效率有较大意见。村党总支通过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立“为民服务窗口”平台,以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以群众意愿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首要任务,创建党群互动机制,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坐等群众上门为流动上门服务。把与群众生产、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经营、公益建设、计划生育、技能培训、农科服务、信息咨询、权益保护等事项,纳入窗口服务范围,明确了服务职责、服务承诺事项、承办操作流程,制定了村民事务代理服务制和流动服务、上门服务等便民服务措施,服务事项、承诺上墙公开。“服务窗口”由7名村“两委”成员各司其职,按照职责负责办理分工范围内的村民事务,实行上班制和周末干部轮流值班制。“为民服务窗口”实行村内能办的事,农民群众即来即办即结;不属于村内办理范围的,由村干部代理到镇各站所办理,做到了让来办事的村民少跑一趟路、少进一道门、少找一个人,件件有着落,从根本上解决了少数民族农民群众需要办事不会办、难找人、遇到难事不知找谁办的问题,使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困难得到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发现、化解,疏通了群众反映问题意见和求助的渠道。

  集体经济聚人心,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服务群众能力不强,是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曼法村党总支因地制宜,带领群众种橡胶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使村橡胶种植场的橡胶种植面积增加到800亩,2009年,村“两委”筹集资金对200亩低产橡胶树进行了更新,并定植了200亩二代胶园,投入93多万元整合了200亩新橡胶园,到目前,村种植场橡胶园面积已增至1000亩。村委会集体橡胶年收入近200万元、利润140万元。同时,村党总支主动帮助村民小组发展集体经济,所辖13个村民小组先后都建起了以橡胶种植为主的集体经济实体。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缓解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大难题,村“两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支持帮助村民小组改善村寨道路、农田水利设施、村容村貌和兴建活动场所等方面。13个村民小组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办起了文艺演出队和篮球队,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宣传党在农村的政策,传播科技知识,寓教于乐,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总支每年举办3至5期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的致富能力。目前,全村共涌现出种植养殖能手81户,致富能手396人,其中,党员种植大户7名。补助6户贫困户发展养牛和种植橡胶,使他们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夯实基础固边疆,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村党总支始终紧扣“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主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曼法村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按照村容先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在农田水利设施、修路架桥、改善村容村貌、兴建文体活动场所、支持教育事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村委会先后补助曼岭、曼桂等10个村民小组修建了总长94000米的村寨水泥路;帮助曼列等12个村民小组修建了篮球场;筹资8万多元为曼法、曼回等5个村民小组修建了卫生垃圾池。为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为曼海小学建盖了教学楼、教师宿舍、实验楼、厕所、围墙。组织群众建设辖区段“勐罕游览环坝路”,“勐罕游览环坝路”的全面贯通,不断加强曼法村各村寨与外界的联系,为充分挖掘当地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下基础。截至2009年11月,全村13个村民小组已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二是结合少数民族文化,推进村寨党的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从深层次影响着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村党总支通过利用傣历新年节(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傣族传统节日,定时用少数民族语言播放时政新闻、政策法规、生产技能、民族歌曲等,着力消除党在民族地区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交流障碍,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结合各民族党员的需求,大力开展“建一个活动场所、修一块篮球场、组织一个篮球队、打造一支文艺宣传队、建好一个党员(农家)书屋、自编一台歌舞节目”的“六个一”活动,促进党的建设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过去,因少数村民小组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一度出现了打架斗殴、酗酒闹事等不良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村党总支明确提出了“要让农民富起来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文明起来”的目标,在各村民小组开展了“勤劳致富增收入,勤奋学习长知识,文明娱乐爽精神,美化村寨换新貌”的文明创建活动,用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村民、用现代科学技术富裕村民、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活跃村民、用政策法规规范村民。在村党总支的正确引导下,全村村容村貌和村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从根本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处处洋溢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三是带头弘扬正气,促进乡风文明。村党总支始终把“比”字摆在第一位,在全村党组织中开展了如何做到“五个好”和“五带头”的大讨论活动,就有文化的党员如何帮助没有文化的党员,有技术的党员如何帮助没有技术的党员等问题开展讨论。采取党员“一带五、一带几”的方式,坚持不懈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创建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氛围,打架斗殴和赌博的现象已明显下降。如今的曼法村,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创建已经蔚然成风。

  曼法村党总支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紧紧围绕“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这一工作重点,通过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立“为民服务窗口”,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找到了一条“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基层党员干部在便民为民服务中得到了学习、锻炼,增强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更加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