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党委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

主要事迹

云南省弥勒县西三镇党委先进事迹

  西三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地处红河州与昆明市交界处,是红河州的“北大门”。全镇辖9个村委会共46个村民小组,辖区面积288.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5万人,以彝族支系—阿细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4%,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阿细先基”的故乡。镇党委下设10个党总支51个党支部,现有党员848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占92%。

  近年来,西三镇党委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硬件设施标准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组织活动经常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化、基层党组织管理网格化”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做法,全面构建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全镇基层党组织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呈现出组织体系网格化、服务群众常态化、产业发展特色化、经济发展快速化、民族团结和谐化的良好局面。2006年以来先后荣获州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南省生态乡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先进单位、全国体育特色乡镇、云南省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在基层党建创新上求突破,农村基层组织迸发新活力

  一是在全省率先创立并推行各类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效整合辖区内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妇女代表、团代表、纪检监察员、村民代表等7类代表资源,由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联系村民小组,村民小组联系7类代表,每个代表联系15户群众,采取“1+7+15”模式,建立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明确7类代表的任务和职责,构建代表联系群众网格,形成了每户村民都有人联着、管着、帮着,村民的合理诉求都有人听着、想着、办着的良好局面。二是有机搭建各类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创先争优联动网格。在争创省级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中,西三镇党委紧扣“创先争优当先锋,网格联动聚民心,推动西三新发展”主题,结合实际搭建“各类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和创先争优”联动网格,注重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统筹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各项党政中心工作”的结合,突出“针对性、实践性、长效性和广泛性”,以达到“强组织,当先锋,聚民心,得实惠,促发展”的目标,有效弥补了以往只有党代表服务群众的缺憾,在健全组织、畅通农民群众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破解“惠民富民”等难题上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投资230余万元,新建、修缮了全镇9个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有地办事”问题,并配套完善了相关办公设备及制度。三是扎实推进党代表常任制试点工作。党代表履职行权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四是推行和完善“组织归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设在先锋岗位上,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3年来,共建立特色党支部6个、党小组8个,打造和培育出从事种植、养殖、运输的党员脱贫致富带头人546户。如小龙潭村民小组在烤烟种植协会党小组6名党员的带领下,全村60户农民种植烤烟538.3亩,仅烤烟一项年经济总收入就达130多万元,农民户均收入达2.1万元。五是全面构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暨惩防体系建设网格联动工作格局。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建立完善“五个一”宣传教育机制,五项管理、决策、考评制度,五个监管机构,五支队伍,共选举配备镇纪委委员5名、镇纪检监察员16名、村组廉政监督员155名,制度监督约束作用更加突出,查办案件力度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

  在强班子建队伍上夯基础,科学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

  一是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大培训强化保障、突破难题实践转化”三方面下功夫,做到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与创建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同部署、同开展,为推动西三新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组织保证。二是把好村组干部“两个关口”。作为红河州第四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的试点乡镇,西三镇党委探索创新并成功实践了“五推直选”和“五推两议四公开”的换届选举模式,把好了村组干部“入口关”,疏通了“出口关”,破解了农村换届选举中拉票贿选等难题。三是完善党员干部管理“三项机制”,建立完善责任制,做到各村、组干部量化绩效考核与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及时拨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农村干部补贴等;建立农村干部激励机制,制定出台《西三镇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镇党委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党组织2万元工作经费,按照年度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四是落实党员干部培训“四大举措”,狠抓培训强素质。规范“三会一课”、坚持和完善每年2次的党总支(支部)民主生活会和每季度一次的党总支(支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教育工程”;发展党员抓队伍。始终坚持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优秀的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的“三培养”工作制度;结合实际抓互助促共进。可邑村党支部与舍德尼党支部等8个支部相互结成了互帮互建党组织;强化督查抓落实。成立督查室,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作风纪律和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实情况进入督查。

  在党建引领发展上下功夫,经济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

  西三镇党委按照“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党建领镇”战略,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加强党建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持之以恒调结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持续巩固,实现连续5年增产,2010年总产量达1101.9万公斤。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遭百年不遇大旱,收购总量仍达5.97万担,居全县前列,付给烟农烟款达4303.6万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林业潜力有效挖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凸显。核桃、油橄榄等经济林果产业快速发展,核桃新增种植面积达4.96万亩、油橄榄种植4500亩。畜牧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规模养殖、特色养殖正有序推进。工业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石材等矿产资源开采得到有效整治和规范,2010年全镇乡镇企业数达315个,从业人员1752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528万元。以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积极申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小镇”和“全国生态乡镇”,“阿细跳月”、“阿细先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文化旅游活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迈出新台阶。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21148.63万元,比2005增长70.1%,年均递增14%。农村经济总收入13262万元,比2005年增长115.1%,年均递增23%。完成财政总收入1387万元,比2005年增长45.7%,年均递增9.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20万元,比2005年增长77.1%,年均递增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57.5万元,比2005年增长124.6%,年均递增24.9%。农民人均纯收入3865元,比2005年增长123.3%,年均递增24.7%。

  在构建服务体系中重民生,社会事业实现新跨越

  面对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西三镇党委创立并推行“民生工作制度”、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农民服务站、彝村“谐事会”等便民服务新体系,采取集中服务与分散服务等深层次、立体化服务方式,构建“镇有农民服务中心,村委会有农民服务站,村民小组有农民服务点,村委会农民服务代办员,党员、各类代表和农村‘五老人员’有服务承诺和兑现职责”的民生服务体系。政府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和改进,在建设效能政府“四项”制度方面取得新成效。“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镇活动扎实开展,顺利通过省、州、县考核验收。群众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矛盾纠纷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信访率下降73%。民族团结进步,2010年10月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矿山、道路交通等安全生产监督有力,全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荣获“先进平安乡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员、代表和群众间互相走门串户,说家常、谈生产、商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明显增强。2009以来,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云桂铁路征迁工作、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事关全镇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部署和实施,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认可。在2010年抗击百年不遇的大旱中,西三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战斗在抗旱救灾第一线,工作在最前沿,共捐款92354元,组织抗旱救灾送水车4600余台次,为饮水困难群众送水41400立方,临时解决了21527人19104头匹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实现了大旱之年的丰收。民生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有力推动了社会事业新跨越。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904.1万元,实现行政村、自然村通车率均达100%;累计投入资金4462.7万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481件;共整合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1744.5万元,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71个;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靓镇”战略实施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71%,荣获“云南省生态乡镇”;“两基”成果巩固提高,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评估验收;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挖掘与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成功举办“阿细跳月节”等文体活动,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和补偿比例进一步提高,新农保工作推进有力,参保率达97%,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月领取养老金55元,农村低保、大病医疗救助、五保等实现应保尽保,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2%。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