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李文英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离不开土地的“棉花奶奶”

  ——记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局退休职工李文英

  她出身书香门第,却在田间地头和棉花打了整整半个世纪交道;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却在老伴去世前3天,才知道他患上了癌症;人说女儿是娘的“小棉袄”,她却把对“棉袄”的爱都献给了棉花。人们为她几十年如一日执著的“三农”情怀所感动,亲切地称她为“棉花奶奶”、“农民义工”。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老党员,她心系农民,情洒田野,把满腔忠诚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三农”事业。

  可亲可敬的“棉花奶奶”

  李文英1957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专业,先后在湖北宜昌地区农业局、宜昌农校和枝江市棉花良种场、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33年,一直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1990年退休至今22年来,仍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义务作技术指导,每年下乡150天左右,走过的路程相当于10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推广65个棉花新品种和50多种新药、新肥,无偿为农民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

  1972年,李文英被调到位于枝江县百里洲镇的棉花良种场,在那里一待就是14年。百里洲是万里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条件非常艰苦。时任棉花良种场场长刘克旺回忆起当年的李文英时说:“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上工铃响前就已来到田里,和农民同住同吃同劳动,带领农民培育良种、实验、研究,村民对她非常尊敬。”

  当时,棉田枯黄萎病十分猖獗,重病的棉田几乎绝收,轻的每亩减产三到五成。从1977年开始,李文英在良种场重病田里进行棉种的有性杂交实验,转年又远赴海南进行抗菌棉种的加代繁育。通过10年的艰辛努力,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棉花新品种“鄂枝03”,并在湖北省11个县示范种植20余万亩,每亩增收30%以上,成千上万的农民因此受惠。

  无私奉献的“农民义工”

  1990年,李文英从枝江市农业局退休,但她丝毫没有停下来的念头,一坚持就是22年。

  退休后走村串户22年,李文英的布包里总是装着两个馒头和一瓶水。“那是她带的干粮,她唯恐给农民增添任何负担。下乡时,她10点前没吃过早饭,下午两点前没吃过午饭。”了解她的村民说。每次下乡,她先坐公交到长途客运站,然后坐小巴到村里,最后步行几公里到农田。棉花生长期集中在6、7、8月份,而7、8月份正是酷暑难耐的时候,可李文英每个月下乡指导的天数也不少于18天。

  李文英退休后驻点的洪治村有508户人家,谁的责任田在哪里,她如数家珍。她为农民热心推荐棉花良种,但农户并不是一开始就愿意接受。1996年,得知石家庄农科院培育出一种抗虫棉良种,她便自费购得2袋种子,让农民李家才试种。那时,抗虫棉还是新鲜玩意,李家才不乐意,万一种子不行,一年的收成岂不完了?李文英拍着胸脯保证:“你试种2亩,如果减产了,我拿工资赔你!”到了收获季节,李家才的两亩棉花,比其他农田产量高出很多。

  为了让农民们抓住时节抗病抗虫,她自费编写农业病虫害情报,每月打印1—2期,复印数百份,发放到农民手中;家庭贫困的农户,她送上种子、化肥和农药;21年来,她为农民购买扶困种子、肥料和资料费用累计达10万余元。

  长期在基层、与农民打交道,在有些人看来,李文英显得有些“不合时宜”。2007年大学同学毕业50年聚会,回母校的20名同学中,李文英算得上最“寒酸”的,也是唯一穿着解放鞋的人。其他同学,有的当教授,有的出国,有的当官,有的经商,唯有她在农村“一贫如洗”。

  这位已经退休21年的老党员,至今仍坚持每年写工作总结。“有人问我,你不收报酬值得吗?我的回答是,只要对农民有利,付出就值得,我从不后悔。又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在退休后仍坚持在农村又干这么多年?我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入党时承诺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我要实践自己的诺言,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坚持,再坚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出最后一把力。”这是李文英2008年工作总结中的一段话。

  放不下的“三农”情怀

  一心扑在“三农”事业上,李文英对家人的关爱少得似乎有点“不近人情”。

  结婚50多年,李文英和爱人真正相守的时间却只有十几年。期间,他们生育了一对儿女,一家四口常年分居四地。李文英在百里洲,丈夫在七星台,儿子在枝江县,女儿在武汉。

  对儿女,李文英欠的“债”似乎永远也还不清。谈起自己的孩子,李文英说:“我对两个孩子一直深感愧疚。儿子和女儿都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至今生活得很不如意。我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但为了农民,为了事业,我不得已只能牺牲家庭。”

  对丈夫,李文英更抱有一种永远的愧疚。尽管夫妻间感情非常深厚,但现实总是让他们聚少离多。2005年,就在丈夫去世的前三天,李文英才知道他患上了癌症。丈夫去世后,李文英在家中专门留出一个房间,墙上挂着丈夫的遗像,书桌上留着他曾经看过的书籍,地上摆放着他修理过的农机具……以此来表达对丈夫的愧疚和怀念。

  当追问“棉花奶奶”半个世纪为何一直对“三农”不离不弃时,李文英真切地说:“我就是舍不得离开农村。我觉得,离开了农村,我就像无水之鱼,一肚子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我知道,农村离了我,天塌不下来,但我真的离不开那些农民兄弟和一望无垠的棉田。”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