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曾馥平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扎根毛南山乡的“真扶贫”

——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曾馥平

  扎根毛南山乡,倾心扶贫攻坚,奉献十八载。故事的主角是——曾馥平,他的另一个称呼是——“真扶贫”。

  18年前,曾馥平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地处偏远、穷乡僻壤的国家级贫困县——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致力于科技扶贫。也许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这一来,就待了18年!

  扶贫,让他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

  曾馥平1987年7月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1994年,当他得知将被选派到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从事科技扶贫工作时,曾馥平心里颇为踌躇。一方面,身处长沙这样的繁华大城市,不想离开家人,前往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工作;另一方面,又想用自己的才干去闯荡一番,干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几经思虑,他决定先到环江看一看。当年7月,来到环江木论乡顶吉村调研时,曾馥平震惊了:这里四面环山,难觅平地,农作物种在石缝里,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农民群众喝的是泛着黄绿色的坑渍水,吃的是稀可鉴人的玉米糊,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屋,一些五六岁的孩子甚至无衣蔽体,部分家庭整个家产折算起来只有寥寥数百元!而与顶吉村一样的贫困村,当时在环江的大石山区,并不少见。所见所闻让曾馥平感到心酸,更让他感到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沉甸甸的责任,他暗下决心:留下来,为改变环江的贫困落后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此,毛南山乡的大地上,多了一个热心扶贫人的身影。

  殚精竭虑助“造血”

  为积累异地搬迁扶贫经验,曾馥平积极牵线搭桥,促成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区科技厅、扶贫办、环江县政府共同协作,在距离环江县思恩镇肯福一带建立了一个4000多亩的科技扶贫示范区,为日后开展大规模异地搬迁扶贫积累经验。曾馥平主动请缨,任项目负责人。

  为做好示范区的建设、发展规划,曾馥平和同事们付出了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一次,曾馥平与同事进入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时,被重重摔伤,尾椎骨撕裂,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留下了后遗症,至今其尾椎骨仍时常隐隐作痛。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1996年9月,环江县上南、下南、木论、龙岩4个贫困大石山区的97户513名移民搬进了肯福示范区。

  为了让移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曾馥平牵头组建了广西环江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的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为解除移民后顾之忧,公司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践证明,实验区的路子走对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示范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20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1998年年底,示范区3700亩土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水果、甘蔗、蔬菜等拳头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如今的肯福,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居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95%的农户建了沼气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40元,高于环江县和河池市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和同事们探索的“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的扶贫模式不仅带来了“生态扶贫”的新理念,而且为环江县乃至河池市推行大规模环境移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良好借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赏。

  倾情再造绿水青山

  环江县大部分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任务异常艰巨。曾馥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之付出了大量心血。1998年,他向上级争取资金375万元,对龙岩乡野马河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困扰当地群众多年的水患。2001年,他到下南乡古周村建设石漠化治理和石山生态重建试验区。目前,实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803元提高到2011年的4129元。2008年,他牵头组织编制可行性强的石漠化治理规划和方案,促成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县项目落户环江。2009年,他争取到总投资800多万元的“西南岩溶山区综合治理集成与试验示范项目”在环江实施。2010年,他多次牵线搭桥,促成广西水利厅将环江县列为全区水土保持治理重点县,广西环保厅将小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项目落户环江。2011年,他组织环江林业、林改等相关部门深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年完成各类植树造林7.2万亩,义务植树80万株,完成一个试点村绿化。2011年,环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通过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验收,当年,环江县被评为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

  扶贫科研硕果累累

  多年来,曾馥平利用环江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1996年,他主持编写的《河池地区广东帮扶异地安置主导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自治区评估论证,为河池大规模实施环境移民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和广西区科技攻关等项目9个,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授权专利1项。

  为探索喀斯特地区科技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2000年,曾馥平建议建设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试验站从2001年开始筹建,2005年进入国家野外研究站台,2006年升格为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成为我国首家国家级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同时是西南喀斯特区域唯一的国家野外研究试验台站。依托生态研究站的技术支撑,一批国家、中科院和广西重大项目先后在环江启动实施,项目总经费达2000多万元,对环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也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示范样板和技术支持。

  18年斗转星移,18年春华秋实,曾馥平以自己的才干和敬业获得了很多荣誉。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为荣誉自豪的同时,曾馥平的内心常怀愧疚。他说,18年里,就儿子、丈夫、父亲这三个角色而言,他亏欠太多,很多东西一辈子都无法弥补。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