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张卫达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大爱救心”情满天

——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张卫达

  倡导发起“大爱救心”活动,救助贫困患儿

  2006年7月21日,是张卫达到广州总医院上班的第一天。一个男孩由父母陪着前来就诊,男孩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手术费高昂,一直没法治疗。男孩大学刚毕业,病情突然加重,父母卖掉房子和耕牛,攒够了钱,到广州就医。由于拖延时间过长,已失去手术机会。得知这一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一家人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这场景深深刺痛了张卫达。

  通过医疗杂志他获悉: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8‰,广东省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00多例,尽管90%以上的患儿都能手术治愈,但因手术难度大、医疗费用高,大部分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只能放弃治疗。因为这件事,张卫达连续几天几夜睡不好觉,经过慎重考虑,他向医院党委建议,利用医院富余的医疗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在院党委和领导支持下,心胸外科与广东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联系,联合发起了以救助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主题的“大爱救心”活动,创造性提出了“爱心资助一点、医院减免一点、家庭自筹一点、当地报销一点”的救助模式,即医院依据患者病情,在低于市场费用30%的基础上,每名患者再减免1.5万元,省慈善总会为每名患者资助8000元至1万元,其余部分先由患者自筹,出院后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特困患者,医院帮助其向社会慈善机构申请资助,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大爱救心”行动下,一个个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英德市刚出生20多天的一位患儿,病情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孩子年龄小,心脏只有鸡蛋大,大血管完全长反、手术难度极大,费用高达10万元。“大爱救心”活动让陷入绝望的孩子父母看到了希望,他们把孩子送到了广州总医院。张卫达亲自为孩子进行手术,并根据患儿家庭情况,向社会爱心团体申请救助,解决了手术费用。出院时,孩子的父母泪流满面,握着张卫达的手千恩万谢。

  沿河县地处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交界处,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先天性心脏病高发区。2010年,张卫达先后两次坐火车,转汽车,换拖拉机,再徒步翻山越岭前来义诊,确诊160多名土家族患儿,都在总医院救治成功,其中有74名特困患儿的医疗费得到免除。土家族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党派来的白衣使者”。

  为了推行“大爱救心”活动,张卫达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坚持带领团队每月下乡义诊。他把汽车当成旅馆,困了在车上眯一会儿,一下车又精神抖擞地展开工作,甚至连水都不愿多喝,把上厕所的时间节省下来,尽可能地多看病人,最忙时连续工作70多个小时。

  张卫达累计行程5万多公里,走访困难群众2000多户,使“大爱救心”的救助范围扩大到新疆、云南、贵州等7省区220多个县市,先后救治17个民族的4271名贫困患儿,减免医疗费8000多万元。2011年7月,张卫达发起的“大爱救心”活动代表军队首次获得“中华慈善奖”。

  面对医学禁区,勇于创新

  一位云南5岁男孩,频繁感冒发烧,整天咳嗽,检查发现其心脏长在腹腔,伴有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重度高压等病症,并且心脏比同龄孩子大两三倍,肺血管也出现异常增粗,跌倒或碰撞等撞击腹部容易使心脏破裂,导致死亡。为给孩子治病,父母带他跑遍了云南大小医院,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但由于孩子年龄小、手术难度大,十几所医院都不愿接收。

  2010年5月,张卫达专程赶往云南苗族山寨为男孩检查,并把他接回总医院治疗。心脏异位且多畸并存,国内尚无类似病例。要把心脏从腹腔送回胸腔,既要在胸腔开辟一个与正常人一样收纳心脏的“空间”,还要改变体内连接心脏大动脉的位置和走向,同时还得纠治3种心脏畸形,其难度可想而知。

  手术进行得异常艰难,整整持续了7个小时,孩子得救了,这是国内第一个心脏病伴腹腔异位矫治手术的成功案例。

  这些年,张卫达先后开展20多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涉及病种100多种,手术患儿最小的出生仅5天,体重不到3公斤,屡次创造生命奇迹,填补了多项心胸外科的技术空白。2011年他主持研究的《创伤性主动脉病变的杂交治疗》被确定为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重大专项。

  2006年,张卫达担任心胸外科主任时,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建设一个过硬的科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如今,心胸外科被评定为“全军心血管病中心”,心脏外科团队从当初仅有5人的手术小组,发展为现在拥有8名博士、11名硕士、30多名技术骨干的一流学科,年手术量突破1800例,手术成功率高达98.6%,成为全国心脏外科开展心脏手术多、覆盖面积广、社会反响好的知名团队之一。

  视病如己,待患如亲

  2010年11月25日上午,张卫达正准备给一名法洛氏四联症的高危患者进行手术,接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然而,由于从云南楚雄来的20多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刚刚入院,急需手术,他一直抽不出身来。

  一边是病危的母亲,一边是危在旦夕的病人,张卫达只能顾一头。他记起自己考上军医大学时母亲送给自己的那句话“愿将他病当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含着眼泪走进手术室,强忍悲痛坚持为病人做完了手术,等他赶回老家,母亲已经与世长辞,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留下终身遗憾。张卫达把对自己母亲深厚的爱,化作了对广大患者无私的爱。在老家只待了3天,他就回到广州,带着专家组下乡义诊。

  2011年12月5日,张卫达连续工作48个小时后筋疲力尽,出现了快速房颤,心跳紊乱,几乎无法站立。此时,下一名重症患儿已经进入手术室,同事们担心他的健康,要代他主刀,他却让同事为自己电击除颤后坚持走上手术台。

  经过连续4个小时的手术,患儿得救了,张卫达却累得虚脱了,紧急吸氧后被送进了监护室。心胸外科副主任看着他躺在病床上神情疲惫、脸色蜡黄的样子,难过得直抹眼泪:“老张,你都50好几的人了,可不能再这么拼命了。”看着与自己多年搭档的老伙计,张卫达笑了。他说:“我们学医不就是为救人吗,只要能让患儿摆脱病痛,就是累死在手术台上,我也不后悔。”

  这些年,病人家属自发给张卫达和他的团队赠送的锦旗多达1100余面、感谢信700多封。广东省陆河县16名患儿家属联名赠送了一幅3.6米长的锦旗,“人民军医为人民”七个大字熠熠生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张卫达的最高褒奖。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