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王文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主要事迹

  文以惠农 泽被一方

  ——记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牧局咨询站高级农艺师王文泽

  王文泽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一线,始终把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毕生的追求。他每年下乡200天以上,足迹踏遍围场县的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把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送进了千家万户,使薯、菜两大富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活财神”。

  立志愿,走科技富民之路

  王文泽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心愿:长大后,一定要种出更多的粮食,让自己吃饱、让全家吃饱、让全村的父老乡亲吃饱!恢复高考后,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承德农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围场县农业局测报站工作。两间马架,一铺土炕,就是他的办公室。

  土地承包到户后,他为了改变农村传统种植观念,引导农民科技致富,在自家责任田开始试种地膜马铃薯。左邻右舍对他的行动颇为不解,背地里议论:这小子的书真是白念了,人家考学就是为了摆脱种地,可他倒好,放着城里的舒适工作不干,又回来种地,生就是捡土坷垃的命!王文泽不为这些冷言冷语所动,一心扑在地膜马铃薯种植试验上。到秋收时节,一犁铧下来,白花花的马铃薯又多又大,别人家亩产一两千斤,他们家亩产达到5000斤。乡亲们感叹地说:“王文泽还真有两下子,明年,我们也这么种。”

  忍贫寒,坚守科技推广阵地

  1992年,正在王文泽一门心思搞推广的时候,受当时大气候的影响,单位断了“薪水”。上有老母下有儿女的他,顿时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身边的同事纷纷“下海”,可他没有一丝动摇,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事业。那年秋天,单位为了缓解工资压力,号召没有离开单位的职工出去创收。为抢时间、争效益,王文泽动员妻子一起去了城子乡的黑林子,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女儿肩上。女儿既要上学,又要照料年幼的弟弟。一天夜里,弟弟突发高烧,姐弟俩相互依偎挨到了天亮,在邻居的帮助下才找来了医生。当王文泽的妻子闻讯赶回家里时,儿子已病了三天。第二年,单位的工资还是没着落,但王文泽仍然坚持到乡村推广农业技术,把整个家全扔给了妻子。经济上的捉襟见肘迫使妻子以捡破烂维持家庭生活和供养子女上学,有时还得从这微薄的收入中拿出钱给王文泽买下乡的车票。看到别人“下海”挣钱,妻子也曾劝过他,他却说:“他们下的“海”是“小海”,捞到的钱是小钱,富起来的是个人,我搞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才是“大海”,在“大海”里才能捞到大钱,富起来的是广大农民群众,这账划算!”就这样,王文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一直坚守着农业科技推广这块阵地。

  攻难关,创造惠民科研成果

  由于围场的气温和降雨不稳定,极易引发马铃薯晚疫病,给农民造成减产损失。这对于一个马铃薯种植大县来讲,问题极为严重。对此,王文泽毅然把这一世界性难题作为科研攻坚的课题。同事们都劝他: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是世界难题,十年八载也不一定出成果,你何必费这心呢!而他却坚定地说:“我之所以选这个课题,不是想出名图利,主要是看着马铃薯大面积死秧减产揪心啊!”着手试验后,从防治时间、药剂选择到施药方法,他都认真试验、观察、记录、整理。疫情来时,他长期住村坚守在晚疫病防治示范园区里。经过科学防治,晚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年夏季除了示范区的马铃薯一片葱郁外,其他地块的马铃薯都死秧严重。秋天收获时,示范区的产量比其他地块高一半以上。很快,他的防治技术在全县推开,薯农的损失大大降低。他的成果也很快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在亚洲马铃薯联合会议上交流,《马铃薯晚疫病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在国际马铃薯中心东亚片论文集中发表,并在国内获得优秀论文奖,《克露等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在国内农业科技杂志上发表,对在更大范围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2项、农业科技推广贡献奖1项,河北省农业厅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委三等奖1项,承德市科委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先后主持参与承担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有28项,其中国家、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15项,成功引进薯、菜新品种180余个。2001年围场被确定为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重点县,2003年被列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009年“围场马铃薯”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09年3月12日,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王文泽脑干出血,病倒在科技培训的讲台上。围场广发永乡协力永村上百名群众自发涌到村口,眼含热泪,在心里默默祈祷他早日康复。而病愈出院后,他又继续奋斗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第一线,坚持研究马铃薯丰产改进技术,现已推广应用,亩可增产10%?20%,同时开展电话咨询服务,每天达50余人次。

已有Loading人致敬

表彰分类